戒律與習氣:三不政策~最近我對於傳燈院所開辦的學長或義工講師培訓,則要求一定要將「三不政策」列入於課程裡。什麼是「三不政策」?
所謂「三不」是指:不要有金錢借貸行為,不談男女、不談政治;我是希望學長或講師們無論於活動中或活動結束後,都能將這三條規範當作一門必修的學分。
我為什麼會有這樣要求?第一個理由是:為愛護法鼓山這團體,盼大家要以團體為依歸。我們每位義工菩薩都代表著法鼓山的形象,維護法鼓山的形象、愛護法鼓山這個團體,是大家共同的責任;第二個理由是:這個「三不」跟佛教裡所講的⋯⋯戒文、戒條一樣,具有防非止惡的功能。而基於這兩個理由,其實就是要鼓勵大家,等同於佛教裡所講的持守戒律的意思。
什麼是戒律
什麼是戒律[1]?從佛法的定義來看:「戒」是發自內心願意遵守的條文,而「律」是團體秩序之規範;另外聖嚴師父說:「戒是有所不為,律是有所當為;戒是不能如此,律是應當如此;戒是各人的持守,律是團體的活動」[2]。這也就是說「戒律」是個人和團體共同的守則。我們遵守戒律是可以促成我們清潔身心、淨化身心,也用此淨化功能來影響他人,戒律是有這樣的好處。
在我的印象當中,記得 師父一直在不同的場合,不斷地叮嚀僧俗四眾要遵守這三條準則!
「三不政策」是我們的保護條例,因為我們在家裡或社會團體裡的生活,通常只要跟錢有相關係或者談到政治黨派,以及男女之間的關係,都會惹來煩惱、糾紛甚至殺身之禍。
因此遵守「三不政策」是可以保護我們個人、家庭、團體的人身安全,它可以說是一種防護傘,也是生活的防腐劑!
但話說回來,道裡是知道也明白背後的義涵和好處,可是就很難做到。就好比說我們來到道場當義工是為了修慧培福,但是我們有時候在道場會碰到一些事情,或某些事情的誘因,很可能會引發我們的習性,進而隨順著習性或慣性所遷就,而做出不該做的行為來。
舉個例子…
曾有位年輕人來到山上當義工,由於他的動機不對,他看準學佛的人都很慈悲,所以藉機到處跟人借錢。我問他原因?他說因為老闆薪水支付不出,所以為了餬口三餐,不得已才會跟人借錢。
但據了解他親近道場是為了借錢買毒品,解決個人的毒癮,後來法師就就請他離開,不准他再為非作歹。
還有一位菩薩在道場當義工,跟人互動很頻繁,接觸的人也很多,而他本身是某個商品的業務員,很自然就順口成章地做起生意來。
像類似這些事件都發生過,我對於他們來當義工的初發心是給予肯定與讚歎,只是心態不對,因此活動當中是需要有這門課程來教育,以幫助義工們建立正確心態和正確的知見,否則來培福不成反而會造成更多的惡業,那真的是得不償失。
習氣
有人問我:「他們來道場學佛怎麼還有這種念頭呢?」我的回答是:「這些念頭不是來道場才有的,而是他們未進道場之前早已經養成了,而且是深根締固的。可是他們來發心當義工絕對是善心善念的,只是當時起了不好念頭而重操舊業而已,不能否定當下的發心。
那為什麼有這些不好的念頭?其實這些都是由自己習氣所產生的,這些習氣通常都來自於無明所造成。所謂的無明的習氣是過去世以及現在世所薰習累積的,我們稱它為「串習」。
一但我們這些串習變重或增強,就會引起惡念帶動我們的行為而造惡,這在佛法來講叫:「種子起現行,現行薰種子」。可是我們想一想為什麼有些人就沒有這些惡念頭,即使有不好念頭而他們處在惡劣環境下也不受影響,原因她們沒有這些串習以及相應的惡念種子。
我們的內心之所以無法保持清淨,是被自己生活的習性所染污,所以無法自拔形成痛苦不堪。例如習慣看人的缺點,養成喜歡批評別人;常常喜愛某些商品,卻養成強烈的購買慾;常常心很急耐不住性子,所以跟人講話養成打斷別人的話…還有如嗔心的習氣,動不動就起情緒;看到漂亮的俊男美女,眼睛就被吸引過去;以及沉迷於電腦遊戲等等…這些都跟串習有關。
說真的,我們反過來看看自己習氣,似乎跟那些毒癮的人沒有什麼兩樣,一但習氣被引發起來,好像也就無法控制自己內心中的那股慾望。
那我們該如何改善這些習氣?
主要有兩個部分:一個是要養成好習慣;另外需要用佛法的觀念和方法來改善。
觀念是要深信因果,方法是隨時要觀照自己的心。我們常常要練習觀心,看自己的心念在做些什麼,隨時清楚什麼是能做,什麼是不能做,這是方法也是跟因果觀念是息息相關。
凡事有因必有果,佛經上說:「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」,當我們無論做任何事,隨時提起觀照的正念,發現心中一起執著的心念,當下就練習放下,經常練習放下,串習也就無機可趁,此時內心也就開始淨化了,那清淨心也相離不遠了。
天南寺 傳燈院 常源筆 2011/7/21
所謂「三不」是指:不要有金錢借貸行為,不談男女、不談政治;我是希望學長或講師們無論於活動中或活動結束後,都能將這三條規範當作一門必修的學分。
我為什麼會有這樣要求?第一個理由是:為愛護法鼓山這團體,盼大家要以團體為依歸。我們每位義工菩薩都代表著法鼓山的形象,維護法鼓山的形象、愛護法鼓山這個團體,是大家共同的責任;第二個理由是:這個「三不」跟佛教裡所講的⋯⋯戒文、戒條一樣,具有防非止惡的功能。而基於這兩個理由,其實就是要鼓勵大家,等同於佛教裡所講的持守戒律的意思。
什麼是戒律
什麼是戒律[1]?從佛法的定義來看:「戒」是發自內心願意遵守的條文,而「律」是團體秩序之規範;另外聖嚴師父說:「戒是有所不為,律是有所當為;戒是不能如此,律是應當如此;戒是各人的持守,律是團體的活動」[2]。這也就是說「戒律」是個人和團體共同的守則。我們遵守戒律是可以促成我們清潔身心、淨化身心,也用此淨化功能來影響他人,戒律是有這樣的好處。
在我的印象當中,記得 師父一直在不同的場合,不斷地叮嚀僧俗四眾要遵守這三條準則!
「三不政策」是我們的保護條例,因為我們在家裡或社會團體裡的生活,通常只要跟錢有相關係或者談到政治黨派,以及男女之間的關係,都會惹來煩惱、糾紛甚至殺身之禍。
因此遵守「三不政策」是可以保護我們個人、家庭、團體的人身安全,它可以說是一種防護傘,也是生活的防腐劑!
但話說回來,道裡是知道也明白背後的義涵和好處,可是就很難做到。就好比說我們來到道場當義工是為了修慧培福,但是我們有時候在道場會碰到一些事情,或某些事情的誘因,很可能會引發我們的習性,進而隨順著習性或慣性所遷就,而做出不該做的行為來。
舉個例子…
曾有位年輕人來到山上當義工,由於他的動機不對,他看準學佛的人都很慈悲,所以藉機到處跟人借錢。我問他原因?他說因為老闆薪水支付不出,所以為了餬口三餐,不得已才會跟人借錢。
但據了解他親近道場是為了借錢買毒品,解決個人的毒癮,後來法師就就請他離開,不准他再為非作歹。
還有一位菩薩在道場當義工,跟人互動很頻繁,接觸的人也很多,而他本身是某個商品的業務員,很自然就順口成章地做起生意來。
像類似這些事件都發生過,我對於他們來當義工的初發心是給予肯定與讚歎,只是心態不對,因此活動當中是需要有這門課程來教育,以幫助義工們建立正確心態和正確的知見,否則來培福不成反而會造成更多的惡業,那真的是得不償失。
習氣
有人問我:「他們來道場學佛怎麼還有這種念頭呢?」我的回答是:「這些念頭不是來道場才有的,而是他們未進道場之前早已經養成了,而且是深根締固的。可是他們來發心當義工絕對是善心善念的,只是當時起了不好念頭而重操舊業而已,不能否定當下的發心。
那為什麼有這些不好的念頭?其實這些都是由自己習氣所產生的,這些習氣通常都來自於無明所造成。所謂的無明的習氣是過去世以及現在世所薰習累積的,我們稱它為「串習」。
一但我們這些串習變重或增強,就會引起惡念帶動我們的行為而造惡,這在佛法來講叫:「種子起現行,現行薰種子」。可是我們想一想為什麼有些人就沒有這些惡念頭,即使有不好念頭而他們處在惡劣環境下也不受影響,原因她們沒有這些串習以及相應的惡念種子。
我們的內心之所以無法保持清淨,是被自己生活的習性所染污,所以無法自拔形成痛苦不堪。例如習慣看人的缺點,養成喜歡批評別人;常常喜愛某些商品,卻養成強烈的購買慾;常常心很急耐不住性子,所以跟人講話養成打斷別人的話…還有如嗔心的習氣,動不動就起情緒;看到漂亮的俊男美女,眼睛就被吸引過去;以及沉迷於電腦遊戲等等…這些都跟串習有關。
說真的,我們反過來看看自己習氣,似乎跟那些毒癮的人沒有什麼兩樣,一但習氣被引發起來,好像也就無法控制自己內心中的那股慾望。
那我們該如何改善這些習氣?
主要有兩個部分:一個是要養成好習慣;另外需要用佛法的觀念和方法來改善。
觀念是要深信因果,方法是隨時要觀照自己的心。我們常常要練習觀心,看自己的心念在做些什麼,隨時清楚什麼是能做,什麼是不能做,這是方法也是跟因果觀念是息息相關。
凡事有因必有果,佛經上說:「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」,當我們無論做任何事,隨時提起觀照的正念,發現心中一起執著的心念,當下就練習放下,經常練習放下,串習也就無機可趁,此時內心也就開始淨化了,那清淨心也相離不遠了。
天南寺 傳燈院 常源筆 2011/7/21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