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

瑜伽燄口



三或五大士瑜伽燄口施食:手結密印,口誦真言,意專觀想,身與口協,口與意符,意與身會,三業相應,稱為瑜伽。

放焰口是為了關懷餓鬼道的眾生,但是我們把所有的諸佛、諸天菩薩、龍天、先亡眷屬、累劫怨親也一起請來了,為他們結佛法的緣,也為他們布施。其實我們每一次參加法會,就是在關懷我們的家人,使我們大家能夠平安,以及讓我們的環境及所有人都能夠平安。因此,放焰口也是在度眾生、做關懷與教育的工作,是屬於冥陽兩利的關懷。

放焰口的另一層意涵,是指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濟精神。觀世音菩薩為了救濟眾生,顯現出餓鬼相,入餓鬼道度眾生。觀世音菩薩現餓鬼相,不僅僅是從嘴口裡出焰,臉上也冒出火焰,因此在佛經裡,觀世音菩薩也有「面燃大士」之稱。為餓鬼道的眾生做大布施,稱為放焰口」,又稱「施食」。


法壇上的金剛上師登上燄口台,以及諸位法師們,帶領著信眾放燄口,雖然咒語、經文的內容,大家不一定都能明白,但總有幾句是可以懂的,這就像是在聽佛說法;我們也一起跟著唱誦,就像是代佛說法,就是在弘法。

如誦念六字大明咒「嗡嘛尼貝彌吽」,大家很攝心,聲音宏亮 ,金剛上師舉行召請儀式時,靜靜的聆聽。如果是為了親人的超度,會感覺到他們真的來了,因而感動地落淚。這是因為我們藉著佛法的力量、咒語的力量把他們請來了,也因為我們在這裡參加,與親人之間是最容易感應的。

請點入: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、
瑜伽燄口

http://shuilu.ddm.org.tw/joint/?joint=12

http://shuilu.ddm.org.tw/joint.aspx


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

法鼓山芒花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值此歲末之際,法鼓山正是芒花盛開的季節,一片白皚皚的芒花隨風搖曳,霧白的花穗宛若一陣陣波浪,在滿山遍野間翻起、湧退。佇目於這樣的畫面,彷彿芒花在說法,芒花未開的時候,人們當它是粗野的雜草,粗厲的葉子不小心碰觸,還會將人割傷;但秋冬時節一到,它綻放出的花穗,卻是如此溫婉綽約。

寒風冬雨,並沒有使芒花受到摧殘,依然在風中挺著花穗,柔軟地搖擺。如果風是境,芒花的柔軟就像告訴修行路上的我們,必須保持一顆柔軟的心,如果一味剛強地和境拼命、對立,可能就會斷穗折枝,受傷的反而是自己。

聖嚴師父曾勉勵:「我們要能隨順因緣,而且積極努力不懈,為佛法做舟航。」唯有調柔己心,才能在漫長的修道路上,隨時接受任何考驗而柔韌不倒,為弘法工作積極前行而不退卻。

芒花,是最不起眼的芒草所開的花,在全年的大部分時間,一般人根本不會去注意它,也絲毫不會在意它的存在。它低調、內斂且深藏不露,但當它開起花時,它反而以一種最撩人的姿態,呈現最美的畫面與世人見面。當連綿的芒花在山頭上隨風飄逸,就像是山中的稻穗,帶給大家最充足的心靈依歸。~圖:闕沐寬~

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

聖嚴法師法語



聖嚴法師法語:交友應交直諒多聞,信佛當避怪力亂神,學法幸勿到處摸門,敬僧切忌盲從個人。

每個人的條件不同、智慧不同、環境不同、體能不同、背景也不同,不必相提並論;只要腳踏實地,步步穩健,就能走出一條路來。


任何狀況下,都要照顧好自己的心,保持內心的平穩與安定,就是心靈的健康,就是心靈環保。

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功德旛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11月30~12月7日水陸法會期間,如果無法到法鼓山參加,請點入以下網路共修網址:
  
  
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功德旛:全名為「啟建十方法界四聖六凡水陸普渡大齋勝會道場功德之旛」,俗稱「引魂旛」,佛教稱為「功德旛」,祈求諸佛菩薩:慈悲攝受,普渡四聖六凡一切眾生,業障消除,一切圓滿,參加法會功德迴向家庭安居樂業,社會祥和,世界和平,法界有情,皆離苦得樂,同證菩提!

懸幡:佛事圓滿後,升起寶旛、九蓮燈,以歡迎四聖、次召六凡來赴會並張貼榜文通告大眾。懸掛九連燈:白天懸掛『大幡』,夜間懸掛『九連燈』這大幡與九連燈就昭告天人等六道眾生,這裡有啟建水陸大法會。
 
法界:指諸佛與眾生本性平等,理常一致,通稱法界。聖凡:指十法界的四聖六凡。

四聖-佛、菩薩、緣覺、聲聞;六凡-天、人、阿修羅、餓鬼、畜生、地獄。

水陸:指眾生受報居住之處,分為水陸空三界。但因水中、陸中的眾生受苦較重;天空中的眾生,如欲界天、色界天,受樂較多,因此普濟著重水陸二處,故名水陸。

普渡:對六道眾生悉皆度化,使令解脫。大齋:指不限制的普施飲食。

勝會:除了施食以外,又有誦經持咒的法施,可令受苦眾生心開意解,得法水滋潤,故名勝會。

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

法鼓山來迎觀音

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
從停車場下車,沿著朝山步道徒步上山,首先印入眼簾的是峙立於法輪橋畔的「來迎觀音」。觀音高八尺、全身由青銅鑄造,銅身重八噸,裡層鋼構有九噸之重。腳踩蓮花,蓮座四周則有浪花雕飾,海浪翻騰洶湧,彷若觀音菩薩從天而降,隨時救拔眾生於苦難之中。
 
「來迎觀音」這個名稱,是由聖嚴師父發想命名。來迎有歡迎、接引的意思;師父認為,「來迎觀音」是歡迎所有相信觀音願力的眾生,所以菩薩主動來到人間接引眾生、救濟眾生。而安座於朝山步道的起點的來迎觀音,更寓含觀音菩薩迎接眾生前來法鼓山之意。

        
這尊「來迎觀音」,由果梵法師依據師父的構想,經過多次繪稿、修改而創造出來。與法鼓山上其他雕像一般,來迎觀音在造像上融合傳統和現代的藝術手法。其造型取材於宋朝的觀音造像,頭戴寶冠、髮絲垂肩,胸前配有瓔珞等飾物,頗似四川大足石窟的數珠手觀音。

為了生動傳達「來迎」的寓意,來迎觀音在姿態上與一般觀音造像不同。來迎觀音採取立姿站在蓮花座上,其中一隻腳是踩在前方,另外一隻腳跟抬在後方,有著遊化人間的律動,具有現代藝術的詮釋。此外,觀音衣裙翻飛,靜中寓動,有「吳帶當風」之妙。
 
 來迎觀音是法鼓山的新地標,觀音面顯慈悲熙怡、俯首含顰,猶如慈母憫視垂護大地,永遠以最慈悲的心迎接信眾前來人間淨土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


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

法鼓山開山觀音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法鼓山最早的一尊觀音像,圓滿了當年持誦〈大悲咒〉覓道場的因緣,見證了法鼓山篳路藍縷的創建歷程,如今安置於園區最高處,恆長以手持楊柳枝,遍灑甘露,關照著法鼓山、護佑著芸芸眾生。

開山觀音,最早是玻璃纖維材質,安置於原先的觀音殿室內。為了感念法鼓山是一處觀音道場,而聖嚴法師自己是修的觀音法門,因此將此觀音像改稱為「開山觀音」,並翻製成銅像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開山觀音坐於蓮心底,四方呈放射性佈局的建築台地,則如一片片的蓮華花瓣,原點總在蓮心,坐守蓮心,一者俯覽法鼓山全山,一則照顧法鼓山整體。


材質 :青銅

高度: 5公尺

重量:2.8噸

造型特色:跏趺而坐,頭戴化佛冠,頂披頭巾垂及雙肩,胸前飾有瓔珞寶物,衣袖、下裳褶紋厚重繁複,左手持淨瓶,右手執楊柳枝,沿襲明清時代,浙江普陀山式的觀音造像風格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

活在當下



聖嚴法師法語:智慧並不只是通曉經典,而是要有轉化煩惱的巧妙方便。

生氣,可能是身體上、觀念上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煩惱,不一定代表修養不好。如果能夠向內心觀照,用智慧來化解煩惱,也就不會自害害人了。


活在當下就是要專注目前所做的工作,不懷念過去,也不寄望未來,而只是全心全力地去體會及品嘗當下的每一個經歷,而非結果,如此將隨時充滿喜悅安樂,當下就是永恆,生命的意義就在其中。

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

人生若得如雲水

 
禪詩:流水下山非有意,片雲歸洞本無心;人生若得如雲水,鐵樹開花遍界春。

人過著灑脫的自然生活,就是禪者的生活,就有「遍界春」的風光。「流水下山非有意」,山峰上,潺潺有聲的流水往山下流著,並非特意安排,只是自然流布,一如雲無心以出岫。

「片雲歸洞本無心」,山頂上片片白雲飄浮,並非有心來去,實是不假分別。「人生若得如雲水」,人生在世,如果像雲朵自由自在飄浮,像流水隨來隨去流動,是多麼地灑脫自然!
 
如果我們的生活也能像雲水一樣逍遙自在,沒有名枷利鎖的束縛,不自我設限封閉,能隨遇而安,隨緣生活,隨心自在,隨喜而作,該多美、多灑脫。人不知因緣,故刻意處世;因不懂隨緣,而到處攀緣,終究弄得精疲力盡,為塵勞所累。

不明無為之妙,故有心造作,妄念不斷,執心越重,使得神識日益昏沈,為煩惱所苦。若能觀雲水之道,悟緣起之理,則有意歸於無意,有心契入無心,就可隨緣而過,處處自在,故言:「人生若得如雲水,鐵樹開花遍界春。」

人生不一定贏在起跑點



人生不一定贏在起跑點,但可以贏在轉捩點!改變,就是要敢變, 敢變,就是人生的轉捩點。

學習是歡喜的!有目標、有信心、有堅持、有好朋友的鼓勵,人生就會更進步!

每個人的目標和誓願都不相同,每個人的靈山都不一樣,關鍵是要整裝上路,要向前走!路,能走多遠,就走多遠。

祝福大家~心悅恆吉祥!~❉◠‿◠❉~

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

自在面對人生聚散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聖嚴法師開示,佛說人類叫做有情眾生,「有情」正是從「愛」產生,與人的生命緊密相關。親情、愛情、友情都是因緣法,因緣能夠使得大家生活聚集在一起,能夠彼此互助合作。

然而人間有悲歡離合,因緣聚、因緣散,既然明知聚散是必然的事實,我們為什麼還要痛苦?生命有聚有散才能成長,聚散這個現象是我們成長的一種力量,使我們能夠在生命過程之中更充實、更飽滿。

如何才能化解愛別離的痛苦?聖嚴法師強調,分離也是一種暫時的現象,也並不是永遠分離的。所以要轉變的其實是自己的心境和看法,不要認為離別是一樁壞事,離別把它當做好事來看,還有離別等於沒有離別,雖然身體不能相聚,但是精神卻能在一起。

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

快樂義工~扁擔教學



扁擔教學時間,師兄先示範如何挑扁擔。如何挑扁擔,平衡為第一,經過一番練習,新手菩薩已經可以穩穩上路,還越挑越開心



拔草就像拔除煩惱,要仔細找出煩惱的根源再連根拔起,並且不讓煩惱有再生的機會。學習禪修專注和放鬆的方法,「身在哪裡,心在哪裡清楚放鬆,全身放鬆」的動禪心法體會拔草的樂趣。

景觀出坡禪



學習出坡禪手到哪裡,心到那裡,清楚放鬆,體會每個當下,「行、住、坐、臥皆是禪」!中國禪宗祖師們都強調開示,禪修就在平常日用中,平常日用就是指的我們的平常生活,日常生活如何禪修呢?就是身心一致,身體在那裡,心就在那裡,身體在做什麼,心就在做什麼。



海山區的菩薩們協助除草~很多訪客來到天南寺,就會捨不得離開,被這裡的寧靜安定所攝受。 一個道場需要很多義工投注心力,一同護持。 義工們來自四面八方,在各崗位上盡心奉獻。感恩義工們的付出,謝謝您們!



感恩新莊地區,每位菩薩很專注除草。 




義工們幫忙清蓮花池,歡迎大家有空來蓮花池走走,洗工具也可以賞蓮花!

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

新皈依弟子聯誼活動--海山辦事處

 
法鼓山海山辦事處11月10日,舉辦新皈依弟子聯誼活動,來自各地區、板橋、樹林、土城、三峽等89人,9點相見歡,一同歡樂,主持人帶動大家唱,當我們同在一起,彼此互相認識之後,觀看影片:師父的身影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VmkeAzKAWwM&list=PLkSn7nzj42b7uZhQs0kizgUpXkAMXfuHZ
 
果界法師蒞臨關懷,專題講座:生命的轉彎處,演講中,法師開示:甚麼是佛學?甚麼學佛?大家一起回顧聖嚴師父的一生,從狼山出家、到上海念書、還俗從軍來台,聖嚴師父十年的從軍生涯,色身雖然辛苦卻不忘學習識學、練習文筆
 

 
師父的生命裡,遇到許多的轉彎,無論是風雨來、雨裡去,遇到事情師父都是咬緊牙,稱過去。果界法師用師公的話勉勵大家:「不要對不起自己,修行的過程中,騙得了別人,騙不了自己。」

高中之前,是虔誠的天主教徒,直到母親生病,一位好心計程車司機,推薦到農禪寺念佛祝福母親,80年師父在國父紀念館講經,有因緣當接待,第一眼見到聖嚴法師,就認定是自己的師父,是終生的善知識,於是皈依三寶。本來準備參加國家考試,因緣際會下,到法鼓山當義工,又成為專職,當初聖嚴師父親自面試。

法師以Yesterday is history,tomorrow is mystery,today is gift.昨天是歷史,明天是未知,今天是禮物,要大家要活在當下,因為當下的呼吸就是一份禮物,每個人的生命都不是在等待,也不是註定要被考驗,都只是一個經過,風雨只是成就我們更禁得起考驗。

轉變的力量,失敗時不要氣餒,當走進死胡同,可以轉彎,另找出路,繼續保持前進。

選擇面對境界的態度,喜歡自己領受的執事,要記住自己說過的話,當作是關懷自己與別人。



人在面臨要做決定時,最容易感到徬徨與猶豫。影響向左轉、向右轉的決定權,其實在於我們的「目的地」,如果我們設定要往佛國去,而「發願」就是我們最好的引擎。

法鼓山每天都需要有人來當「菩薩」,師父說:「需要人做,沒有人做的事,就我來吧!」作菩薩的事,要不落人後。而轉錯彎最大的原因,往往是因為自我主觀的判斷,沒有了解他人的條件,做出最好的建議,因此還是要先用「離苦得樂、安心自在」來做自我GPS的設定,發現系統跑掉了,就重新設定,如此才能成就圓滿,通往成佛之道。



我們因為「聖嚴師父」共同相聚在此,共耘福田,同修福慧,每一念每一心,都要放在建設人間淨土上,隨時留心自己生命GPS的設定,目的地、路線、向左向右轉條件選好了嗎?

迷失方向時,停下來重新訂目標,你和我結佛緣,相約在法鼓山,來做菩薩!祝福大家時時心有法喜,念念不離禪悅,處處觀音菩薩,聲聲阿彌陀佛!

小組討論分享:談談自己的學佛因緣,發願,大家意猶未盡分享,感恩香積義工為大家準備美食豐富的午餐,以及所有義工圓滿了溫馨感人的聯誼活動。



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

別再為小事煩惱

 
不自找煩惱,就是智慧。當煩惱來時、不要害怕、不要討厭、讓它煩去,自己不煩。心安自在,煩惱自然化解於無形。

人生在世,總有許多煩惱。到底在煩惱什麼?大從日本海嘯核能幅射、世界末日預言、塑化劑食品、有毒小黃瓜、各種選舉等等;小到煩惱賺不到錢、找不到人愛、功課不好……煩惱這、煩惱那,好像每天都有煩惱不完的事,一刻也不得閒。

的確,人生總少不了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,讓我們心神不安。但通常會讓自己煩惱的事,很多都是無中生有;而煩惱愈多,不但無形中製造了許多壓力,讓自己情緒低落,連帶使得學習、工作效率不彰,進而影響人際互動,為自己帶來莫名的恐懼感。


人活著,總想讓自己活得輕鬆、快樂些,最好所有的煩惱都無疾而終。所以,我們要怎麼過日子,要不要開開心心生活,全看自己的選擇,如果我們不想讓煩惱繼續困擾自己,就應該誠實地正視它,相信自己絕對有能力將它擊垮,因為擔心也沒用。

凡事多往正面看,能夠看得開、看得透,對一切抱著超然灑脫的態度,就不會自尋煩惱。

當煩惱來時、不要害怕、不要討厭、讓它煩去,自己不煩。不要責怪他人、埋怨環境,要感謝使你產生煩惱的人、事、物,因為他們是在幫助你進步,久而久之,你的煩惱會愈來愈少。

記住人生是美好的,用樂觀的心情面對生活,用積極的態度解決問題,別再沒事瞎操心,當你心安自在,煩惱也就自動化解於無形了。

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

法鼓山溪流之美

 
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法鼓山園區有「法印溪」和「曹源溪」兩條溪流環抱, 龍溪曲折引流穿橋。溪流總長雖只有短短兩千公尺,但涓涓細流卻能洗滌塵世煩惱。淙淙溪水,終年不斷,走進法鼓山, 溪聲水色都在說法,不僅滋養著園區豐富的生態, 也象徵漢傳佛教的源源不斷。 無論是聽溪、觀瀑、賞水、觀石、經行、禪坐, 都是體驗生活禪味的絕佳場景。
 
法鼓山溪流之美~影片

http://ddmtv.ddm.org.tw/VideoOnDemand.aspx?cid=134&vid=1400
 
方便朝山的龍溪步道:從來迎觀音下的法輪橋開始,順著臨溪朝山步道拾步往上行走,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聖嚴師父親題的「聽溪」、「賞水」兩塊巨石,耳朵傳來的盡是潺潺作響的溪水聲,這就是法鼓山的「龍溪」。

因法鼓山的山脈走勢就像是一條龍,兩旁有雙溪並流,就像是「龍戲雙溪」,因此會合雙溪的水就叫龍溪。溪水緩緩流向金山平原,孕育金山豐富的農村文化。
原本溪上沒有橋,法鼓山為了敦親睦鄰,造了三座便民橋,方便附近村民使用。至於臨溪朝山步道,則是師父慈悲考量信眾前來朝山,避免離車道過近而產生危險所造。另一方面,溪濱步道離溪水較近,落差不大,每處都可讓信眾親近溪水,而無危險顧慮,一同體會聽溪、賞水的自在。
 
 
順著臨溪朝山步道來到三門旁的法鼓一橋,可看見龍溪的源頭──法印與曹源兩條溪在此匯流而下。

當初師父以「曹源」為名,是因為禪宗六祖惠能當年駐錫的廣東南華禪寺,就是臨曹溪而住;也可以說,漢傳佛教的禪法就是從曹溪孕育而出。因此以「曹源」命名溪流,寓意漢傳禪法的法脈源深流長,並且源源不絕。(文/摘自:法鼓山~圖/林靖諠)




法華鐘



法華鐘,來做為們法鼓山的整體佛法的象徵。除了法華經以外,這個鐘後面還有一卷〈大悲咒〉,拜法華鐘的時候就等於拜了一部《法華經》,撞一聲鐘就聽到整個《法華經》和〈大悲咒〉,這是無限光明的、無限希望的一口鐘。──聖嚴法師

法鼓山法華鐘是東南亞最大的法華梵鐘,總重達25公噸,採唐式風格,外型古樸典雅,氣勢渾厚宏偉。鐘體上鐫刻有「經中之王」之美喻的《妙法蓮華經》一部,以及〈大悲咒〉,共計70,152個字,還有一幅典出《法華經》的「多寶塔雙佛並坐圖」。

所雋刻的經文,取自元朝僧人元浩之書法,行筆溫潤流暢,鐘體上不但字字清晰,且一筆一劃均維持0.25公分的陽刻高度,非常細緻精巧,堪稱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。除了展現當代工藝之美外,也融合了古今名家之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,是世界級的藝術創作品。

法鼓山以《法華經》鑄鐘,乃由於法鼓山為觀音道場,經中的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〉千古以來便是觀音信仰之主要依據;此外,《法華經》向來備受中國天台、淨土、華嚴及禪宗一致的推崇和重視,在漢傳佛教系統中享有崇高地位;而法鼓山之「法鼓」二字,也出自《法華經》。因此,法華鐘可說是法鼓山弘揚整體佛法的代表,能為世間帶來無限的光明與希望。 

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開示:「聽聞法華鐘聲,等於聽聞一部《法華經》;禮拜法華鐘,如同誦念、禮拜一部《法華經》和一卷〈大悲咒〉。」供養、禮拜法華鐘,等於供養、禮拜三世諸佛,也等於學習觀世音菩薩精神,起大悲心護持道場,更是成就弘法利生、淨化人心、淨化社會的無上大功德。~(文/摘自:法鼓山~圖/林靖諠)~

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

觀自在菩薩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 
【聖嚴法師開示精選】觀自在菩薩~菩薩是發了菩提心,以慈悲廣度眾生的人。菩薩不自私、不為自己考慮;廣度眾生是為了成就佛道,並且感謝眾生而不求回報;鼓勵眾生努力行善,自己也參與其中,才是真正的菩薩。

一個禪的修行者必須先發菩提心,修行是為了使眾生得到利益。這最初、最早所發的菩提心,叫作初發心,發了此心,就希望永不退轉,一旦有了退心,也要再回到初發心。

如果一個修行人沒有發菩提心,修行不會得力,容易著魔,對其身心都有損害。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,我們強調要放下自己的自私心、追求心、逃避心,以及期待心,才會真正得到修道的利益。


菩薩要斷煩惱,增長智慧,不能僅靠打坐,要努力廣度眾生,智慧的增長才踏實。僅靠打坐,僅以禪定的力量產生的智慧,在遇到複雜的人際關係時,便產生不了應對的力量。


唯有以實際的磨鍊,面對各種善惡不同、形形色色的眾生,所得到的智慧才踏實而因應有方,這才是菩薩的智慧。所以菩薩于六波羅蜜中特別重視精進和智慧,精進才能斷自己的煩惱,產生了智慧,才能廣度眾生。

精進波羅蜜是以自利利他廣度眾生為第一,精進度眾生的方法有四︰(一)已造的惡業趕快斷,(二)未造的惡業永不造,(三)未生的善業趕快生,(四)已生的善業要增長。前兩點是使眾生離苦,因為造惡業會得苦果,后兩點是使眾生得福報及安樂。


這四個方法加起來就是「慈悲」;悲心使眾生離苦,慈心使眾生快樂。悲能拔苦,慈能與樂,就是慈悲,沒有慈悲心不能稱之為菩薩。

自在是不受影響,不考慮自己的得失、利害。

以菩提心修行,以慈悲心廣度眾生,就是自在。一個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,如此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。

許多人希望得到自在、得到解脫后再廣度眾生,這是不太正確的;只考慮自己本身的利益,反而不能得自在、解脫。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,以慈悲心廣度眾生,才能得真正的自在解脫。


菩薩或大乘的修行人,做任何事都要乾淨俐落,不要拖泥帶
水。受施時就坦然接受,以廣度眾生為回報。布施時就慨然布施,不求回報。不考慮自己的利益、損失,只是勇往直前的去做對眾生有益的事,如此就能得到自在的利益。~ 摘自《心經》之一〈心經禪解〉~

海山辦事處助念關懷聯誼活動

   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法鼓山海山辦事處於113日,舉辦助念關懷聯誼活動,常健法師、 常導法師及助念團顏金貞團長蒞臨關懷,來自板橋、樹林、土城、三峽等區,共有138位參與,其中有多位菩薩係第一次參加,藉著活動使其了解助念的意義與佛化奠祭。

法鼓山所推廣的佛化奠祭是以現代人的觀點又不失倫理的立場,對社會有淨化與帶動的作用,以達到心靈環保、禮儀環保、生活環保、自然環保等四項環保,並非要去莊嚴殯葬的排場。

  心靈環保:人的死亡,不是喪事也不是喜事,而是一場莊嚴的佛事。

  生活環保:不鋪張、不浪費。

  禮儀環保:以佛教的觀念進行冥陽兩利的喪禮。

  自然環保:不燒紙錢、紙厝、蓮花,減少焚香。
 

影片中聖嚴師父開示: 誦經的功德與燒冥紙有用嗎?

眾人更了解為亡者誦經的作用是什麼?簡單地說,是運用佛力,將已逝的人召回,讓他來聽經聞法,進而得以解脫。如若亡者已往生他界或已轉生,也無妨。因為在我們誦經時,自己便在修行,即有功德;並且常有許多肉眼不見的無形眾生在旁聽聞,獲得法益。因為這些眾生得到法益,使得亡者有了功德;畢竟「經」是為他誦的。

燒冥紙的習俗燒得沒有道理,紙燒了對亡靈沒有用,因為冥間沒有貿易、生產及消費,燒了後能變成錢,亡靈可用來買什麼呢?燒了等於沒燒,反而會因冥紙上的油墨產生毒煙,污染環境,不如在精神層面上,誠心唸佛誦經迴向功德來得有用。念佛可以超渡亡靈,比燒紙錢的慰靈作用更大,而且不會破壞自然生態環境。

健法師回答Q&A,心念很重要,其實由家人親自念佛迴向給往生者最重要,親人眷屬之間是最相應的,感受最強、也最直接,因為往生者最熟悉的就是自己親人的聲音,如果聽到家人安定的在念佛,自然就會跟著念佛,如果家裡有10幾位親人能一起念佛,自己念佛迴向就可以,就是對往生者最好的祝福,即使只有45個人也行,不一定要找蓮友來助念,自己家屬做最好。
 
 
感恩法師很詳細的解說,讓大家了解助念的心態與原則,不僅導正以往錯誤的認知,更學到正確看待生死的觀念。並做好死亡的準備,以莊嚴而從容的態度面對無常,死亡,是每個人必經的人生旅程,如何在無常來臨時,自己既可自在、坦然,又可寬慰親友家屬悲傷的心。

法鼓山助念團是宣導莊嚴佛事觀念的帶動者,也是心靈環保的推手。助念者要有無私奉獻的心,以平等的慈悲心濟度一切眾生,更要發菩提心與長遠心,成就往生者與家屬,並以感恩之心,感激成就我們助念的人。法鼓山倡導節約、惜福的莊嚴佛事、助念者要展現的是身儀、口儀、心儀,以及與家屬溝通的技巧。
 
         分組討論與分享時間,大眾討論熱烈,其中有位菩薩說父親往生時因為助念關係,而帶動未學佛的弟妹念佛,且遵循法鼓山的理念,體驗佛化奠祭,圓滿一場莊嚴佛事。法師們一一獻上餐點和結緣品,滿滿的祝福,感恩所有義工菩薩們,圓滿成就了這場聯誼盛會。(/許梅熟~圖/演尊)

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

感恩又感動的兩天

 

這是我第二次去天南寺,與第一次去時最大的不同就是當時只有建築物是完成的,知客室裡只有簡單的桌椅,法師現場導覽時也都只有看到空空的內部,就連”開心農場”也還在現在的大地園。沒錯,就是有幾年沒去了!

其實在那個週未有幾個讓我非常心動想去的活動,尤其是職棒冠亞軍戰....最後在幾經掙扎之下做了選擇!這個傳說中擁有五星級住房的禪修中心,我終於又再次來了,這次真的可以好好的住上一晚享受一下了!天南寺~我來了!

這兩天我協助景觀組的出坡拍照紀錄,第一天,因為同行的年輕義工有專業級的攝影師,所以我就與他們一同出坡除草,我們就像工廠作業員一般天南地北的聊著,不時有參訪的菩薩前來關懷、問候。

坐在那片草原前除著草,有陽光、美景、微風的陪伴,只是在鬆土的過程,草邊、地底會不停躦出一些小蟲、蝸牛,偶爾會讓自己嚇一跳之外,有時反而覺得是一種享受。



在除草的過程中,由於土壤又乾又硬,雜草的根又扎的很深,總是要費一番功夫才有辦法拔除。這雜草就好像我的習性一樣,好難拔除喔!越是用力,就越難拔,總要經過一些方法才可以順利的除去,當拔起的那一刻就像自己的劣根性也隨著雜草離去,是一個很奇妙的過程,又像是一種儀式一樣。



第二天,7點30分園區裡三組景觀組的菩薩已就位,第一站是涼亭區,負責馬路、水溝、涼亭周圍草地及擋土牆面及水溝清潔工作,出坡前菩薩們正在填寫著水陸法會的報名表,有些菩薩們已開始作業,看著他(她)們用心打掃的樣子,把這裡當成自家巷子一樣的清潔,不放過任何一個地方,就連水溝的汙泥也清得乾乾淨淨!



第二站是三門旁的擋土牆及景觀平台區除草,這裡分佈很廣,人數也最多,有的人在擋土牆上、有的人在樹叢、有的人在收集雜草,聽著他們一邊工作一邊聊天時,彷彿來到了茶園,在茶園施肥前必先除去雜草,好讓今年可以豐收。



當他們蹲在四周都是小樹旁時,看著他(她)們在為自己的小樹除去雜草時,像是同時也為這顆小樹許下了一個小小的心願一樣。



第三站經行步道小橋水道工程,這一站清一色都是男眾菩薩,看到他們會讓我想起早年台灣開墾時的艱辛,每一條道路在鋪設時流了多少的汗水、淚水,才換來現在我們所走的道路,走在這條經行步道上,每塊石磚、每一個間格、每一個轉彎,都可以感受到一份用心的感動!



這一個早上下來,我就像是在搭時光機一樣,一下子到了開墾時期、一下子到了茶業發展年代、一下子來到現在自家巷口安居樂業的時代,每一站在我的眼裡就像是一部電影一樣,有著很多不同的故事在進行著,但我可以很確定的是在那個當下,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安定自在的,是一份不求回報的付出,只為了讓來到天南寺的人能夠感受到一份舒適的空間。這也是聖嚴師父教導我們,來到法鼓山任何一間道場,從看到我們的環境開始,就已經是在說法;在度眾生了。(文/圖:王美婷)

人從橋上過,橋流水不流



心開意解,茅塞頓開~禪,有如山谷清泉,不經意地流向人心深處,洗淨糾結不清的意識分別,化解束縛頑劣的迷情妄執,帶給生命一股清涼自在。

人在不同的時間從橋上走過,看似相同的一座橋,其實組成它的成份在倏忽間變動不已,一直在流動,所以說「橋流」;而橋下水流的狀態一直沒有改變,「水在流」的現象不變、未被流走,就像世事「無常」是不變的事實般,所以說「水不流」。

「空手把鋤頭,步行騎水牛」是有等於無、無等於有,有無不二。「人從橋上過,橋流水不流」是動等於靜、靜等於動,動靜不二。這首偈詩告訴我們:若不把常識世界當成不變的事實,心胸自然開朗。
鶯歌陶瓷河濱運動公園

 

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

走路禪

 
走路禪~聖嚴法師~◎練習前的小叮嚀

1.生活緊張、工作忙碌的現代人,連走路也變得很匆忙。如果我們能善用走路的時間,即使只走短短幾步路,也是安定身心、調節情緒的好時機。

2.我們每天都在走路,只要注意環境是否安全,避免走在危險的地方,就可活用走路禪,讓走路成為心靈的減壓法。

 

*走路的要領

走路時,不必特別加快速度,也不需刻意放慢,就像平常走路,自自然然地走;只要把心安放在走路的動作和感覺即可,不用管任何的想法。

走路時,將腳輕輕舉起、放下,無論是長程或短程的距離,步伐不要忽快忽慢、忽大忽小,盡量保持每一步的距離與速度都是相同的,同時也不要想還有多遠、還要多久,就是一步一步地走,清楚感受自己正在走的這一步,體驗「只走一步」,這一步,就是當下全部的生命。

如果時間很急迫,必須快步走路,例如,趕著進辦公室或赴約,動作可以加快,但是心不能著急。走路只是為了享受走路,不要分心去想目的地。一旦發現自己想要趕快到達目的地時,要把急躁的心放下,重新回到走路的動作和感覺,讓注意力雖然放在「快」的動作上,心裡仍保持安定。就如同田徑選手在練習跑步時,動作是快的,但是心裡不著急。
 

 *走路的步驟

走路時,全身從頭到腳的每個部位,盡量放鬆,眼睛不要用力,知道周遭的環境狀況即可,面帶喜悅的微笑。

重心放在腳上,放鬆身體,放鬆頭腦,行走的過程中,不被內心的想法和外在的環境所影響,心要放在動作和感覺上。例如,在捷運站有很多廣告燈箱和人群,清楚環境,但不在意有哪些廣告和人群,把心回到走路的當下。

「心要放在動作和感覺上」是指知道腳抬起來,知道腳在移動,知道腳穩穩地踩在地上,知道左腳、右腳移動的感覺,知道雙腳移動時身體重心的變化,知道雙手的
擺動、身體的移動,清楚身體各部位肌肉鬆緊變化的感覺。

如果突然冒出一些念頭,不要理會,讓心休息片刻,再把心輕輕地調回注意身體的動作與感覺。

一步一步地走,看似單調,但正因為動作單純,並且不斷重複,只要把注意力放在腳步上,心便很容易安定下來,再遠的路,走起來也會輕鬆自在,沒有負擔。

隨時體驗走路的動作與感覺,既有助於身體健康,又不浪費時間,讓忙碌的心得到休息與緩衝,一舉兩得,何樂而不為呢?
— 在鶯歌陶瓷河濱運動公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