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

無念、無相、無住


無念為宗,無相為體,無住為本

常去我/文


上課筆記:

       此段話法師花了一些時間解釋意涵,而我也認為照著這樣練習,的確可以讓自己遠離情緒的俘虜。雖然在經文內容中,無念為宗是第一句,但是以行為及內心層次來說,是無相為體無念為宗無住為本。

       宗,是目的;體,是根本、基礎;本,是本性。無念為宗,並不是讓自己沒有念頭才是目的,因為沒有念頭是不可能的。不應該執著要讓任一件事情都不會產生念頭,而是不要管內外境所產生的念頭,看著念頭來來去去,不要理會它。無相為體,則是告訴我們,雖然看到了外界的景象,但是不要認為這個『相』是永遠不會改變的。無住為本,人的本性是空性,是無常,是一直都在變化的。因此法師說,練習的基礎其實是從外在,進而內在。練習無相(看到境界,不要執著)→無念(看著境界所產生的念頭來去,其實慢慢的念頭會減少)→無住(清楚了解原來一切事物的本質不是永恆的)。

       人與人之間,最容易吵架了。但是法師卻說:『人的念頭、外界的境界其實一直都在改變,請問吵架的東西到底是什麼?因為一直都在變化,根本就沒有吵架的人與事物不是嗎?』其實法師說出這樣的見解時,的確讓我嚇一大跳。是啊!原本吵架的事物在當下早已經不是原來的事物了,為什麼我要緊抓著過去的事物放在現在的這個當下呢?

       醜的東西看久不覺得醜,漂亮的東西看久了也不覺得漂亮;人的念頭無時無刻都在改變,但是卻習慣抓著過去的念頭緊緊不放。過去的傷害記憶,一直深藏在心中,只要看到相關的事件,就會想起那個傷害。以時間的觀念而言,那個傷害或許只發生了幾分鐘,或者幾十分鐘,但是受害者卻痛苦的幾十年。法師勉勵諸位菩薩,若能練習以上三句話的方法,了解念頭及一切物質的本質,其實這個傷害是會過去的。當回憶出現的時候,的確痛徹心扉,也可能產生當時的害怕反應,腦中也會浮現當時的情景。可是壓抑它,一定會造成更大的反作用力。法師解釋:當一顆氣球吹氣時,吹飽氣需要一點時間;而把氣放掉,也是需要一點時間的。若能利用這個恐懼,面對境界,不產生執著,也不編劇本;不刻意壓制,卻能看著這個回憶所帶來的傷害,進而慢慢的感覺到在一段時間後,這個傷害的作用力就會變小了。

       常常這樣的練習,這個痛苦也會慢慢的消失了,因為人是不可能永遠持續不間斷的痛苦或者生氣!聽到這裡的時候,其實內心產生很大的波動,其一,是希望自己可以鼓起勇氣勇敢面對那個記憶,希望透過這樣的方法,盡快讓自己得解脫;其二,過去的我,是認為佛教是消極的,也就是認為佛教的本質,是在教我們忍耐、再忍耐,但事實上,根本就不是。

       過去對佛法的兩大誤解:

       以前面對不合理的事情時,總是聽到別人說:『你不是信佛教的嗎?佛教不是教你要慈悲嗎?』等等。長期耳濡目染下來,一直覺得佛法總是要我們忍耐,所以我學佛總是學的很不開心。直到這次法師所開釋的六祖壇經內容,我才深深、深深的體會到法師之前常講的一句話:『學佛應該是要越學越開心,學得不開心,表示方法用錯了』。

       由以上六祖壇經的句子中,可以清楚的感覺到,它是一個積極的方法,因為它教我要面對,不要逃避;教我看著內心的波濤洶湧以及過去的記憶。我可以告訴我自己:我很痛,我害怕,但是我不要把這個痛緊緊的抓住。我可以給它一個形容詞,明白這個很痛,但我的內心可以練習不要被這種痛苦追著跑,只是靜靜的看著它。因為念頭的來去很快,因此它也會有消失的一天。即使它沒有消失,也會因為這樣的練習,讓自己的心裡對這個記憶已沒有愛恨或害怕的感覺。

       法師舉出他對於討厭的食物的練習:雖然不喜歡吃某個食物,吃下去的時候也覺得很難吃,但是就只是覺得口味不好吃,也清楚知道這個不好吃,可是內心卻不執著對它產生討厭的感覺。即使有討厭的感覺,法師也只是靜靜的看著這種感覺,慢慢的他對於這類的食物也不再感到害怕或討厭。過去我以為佛法是要教我學習不要有任何不好的念頭,但是不要有不好的念頭,簡直是不可能的,因為人的念頭實在跑得太快,因為人的本性是無常,擋都擋不住。可是利用這樣的練習方法,卻是教導我們不要對這樣的念頭起了執著,進而產生批判。雖然佛法的確教過我們不要給事物一個形容、一個比較、一個分別。但是要達到這樣的境界,的確是需要以上積極的練習方法。俗話說得好: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草繩。說的不就是緊緊抓著那種感覺不放,執著並且產生愛憎善惡好醜的正負兩面的形容詞嗎?

       所以在定慧一體此文中,說明一切禍福,是來自於無住,因為一切本質是無常。我認為,人常常都會覺得怎麼會發生這種事,有些人或許也跟我一樣認為佛法在教我們逃避,是消極的。但是在法師的講解完之後,才明白其實佛法不但讓我們看清真相,而且還教我們方法:教我們不要因為這種無常的現象而綁住自己的心了。沒有什麼可以綁住自己的念頭,練習這個方法,反而能讓自己在面對境界的時候,還可以保持清醒的用智慧處理外境,而不讓情緒牽著跑。畢竟,有很多的錯誤都是來自於情緒,不是嗎?畢竟,大家所要求的不就是『心,不隨境轉』的這個境界,不是嗎?

       第二個誤解,則是認為佛法是嚴肅的。過去在修行時,總是不苟言笑,因為想要脫離被情緒控制的枷鎖,所以盡量不要讓自己有太多的情緒反應。大家在開玩笑的時候,我笑不出來,因為覺得世界上沒有什麼好笑的,因為不就是要教我們不要被情緒牽著跑嗎?悲傷的時候,我卻都是跑第一個。所以,我壓制一切喜好念頭。以為這樣的練習是可以讓自己早日掙脫苦果,殊不知越來越苦。因為我完全誤解佛法了。

       潛意識探討說:越不想要發生的事情,其實越容易發生,所以我們要常想樂觀的念頭,因為心想事成。但六祖說明了『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,是為無念』;『若百物不思,當令念絕,即是法縛』。我覺得佛法更積極,因為它沒有教我們要壓制,因為明白這樣反而揠苗助長。我們無力壓制住因緣所生法,也控制不了業力,但是卻可以好好照顧自己的心不要執著於境界,這不是更高竿嗎?有一種兵來將擋,水來土淹的自在意境!比一直在那邊祈求老天一定要心想事成,其實內心更害怕會有不好的情況產生,反而更讓自己的心搖擺不定。還不如隨順因緣,時常保持著對於好壞境界不執著的心,才更容易心想事成呢(這是我的經驗)!佛法所說的方法才是王道呢!

       最震撼的一句話其實今日的六祖壇經課程,除了讓我明白過去我對佛法的誤解、以及知道如何練習自己不被境界所轉之外,有一句經文,著實衝擊我的心!『真如,即是念之體。念,即是真如之用。真如自性起念,非眼耳鼻舌能念。真如有性,所以起念。真如若無,眼耳色聲當時即壞』這段話。

       法師說:『空性,是念頭的根源。所有的念頭,都是根源於佛性的。若是沒有空性的話,就會像個死人一樣。死人也是有嘴巴,但是無法說話;死人也是有眼睛,但是無法看到任何事物……』。當時聽到這句話,我的震撼到現在還記得。因為我當時想的是:『既然所有念頭是來自於佛性的話,那為何會有不好的念頭?佛性不是清靜自在,有菩提心的境界嗎?這麼好的境界,為何會產生不好的念頭?既然是空,為何會有念頭?那空性所說的無常是什麼?』這幾天,一直在自問自答。六祖壇經說:佛向性中作,莫向身外求。所以佛才說,每個人其實都是具有佛性的。因為每個人都有念頭,沒有念頭就會像死人一樣。那既然人都是具有佛性的,為何我總是有不好的念頭?這個世界怎麼會有這麼多的社會案件?

       『萬法唯識,一切唯心造』,似乎可以解決這個問題。只是我依然不懂,我已明白每個人是有佛性的,也明白一切事物的本質是無常的,可是為何自己還是會被綁住?所以念頭的源頭的那個佛性,到底是什麼?為什麼佛陀可以成佛,而我卻還再被自己的心給綁住?再怎麼樣提不起生死心來參話頭,也會因為法師所解釋的這段經文中,提起了想要知道的心。因為,我是一個有佛性的人,可是我竟然不知道佛性是什麼?反而被外界的境界所左右,依然找不到自己!這不就跟吃過番薯可是卻不知道番薯長在地底下一樣的離譜嗎?

       此次的上課,讓我非常珍惜日後的每一次課程,因為我知道有一天一定會找到答案。而之前誤解佛法是消極的我,能夠對佛法有了正知見,這個難得的因緣,也促使我寫下這次的心得筆記。


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

什麼是用功?


常去我/文


       開悟的人,似乎話越說越少;開悟的人,似乎越來越不侷限於哪個法門才是最好,哪個環境是最好用功;因為處處都是法門!時時都是用方法的好時機! 開悟的人,是真的能夠境動心不動。

       禪的境界,似乎最後所感 覺到的,卻是空的境界,卻是文字無法表達的境界; 禪宗說:法無頓漸,但人心會分別,所以只好立頓漸之假名。

       這是我昨天聽講六祖壇經的感觸。回家時,無法次第統整出法師所講的內容,但卻記得一句話:何謂用功?

       自己對於用功的定義,的確曾經是障道的觀念:就是要打坐的時候,希望可以達到不要有妄念的境界,每次妄念一來,會想要砍掉他,無法退一步當作沒事情一樣只是看著它,無法做到連砍掉它的另一個念頭都沒有。可是真正在對治妄念的方法,卻不是要急著砍掉它,而是要看著它,不管它。

       最近在用話頭的時候,遇到一個問題:在遇到障礙的時候,若能提起話頭,生死心及想要知道的心非常的強烈,慢慢的,可以從單純的問話頭,變了有疑情,然後看著話頭,內心只剩話頭。但是日子久了之後,似乎又變成了問話頭。師父說:在日常生活中,時時提起話頭即可。但我發覺我卻變成在問話頭了。我知道要有生死心,才會把話頭看成跟生命一樣重要的事,但我卻不知道如何讓自己的心在不要太緊的情況下,也能參話頭,也能夠用功修行?而不是變態的等待下一個刺激?

       我一直把這個問題放在心裡,想說找一天來請教法師,直到昨天法師解釋用功的定義時,我似乎有找到答案。法師說:用功,是當你打坐睡著的過程中,醒過來之時,還有一念清醒,還知道要使用方法。常聽到別人說一行三昧,是只管用功,只管用方法。但是這樣的解釋,我還是會起疑:那請問什麼是方法,什麼才叫做用功啊?

       法師講到〈維摩詰經》〈弟子品>中提到,維摩詰認為什麼是用功:

一、 知道心中有欲望,但不被世間所綁(不於三界現身意) 。

二、 心處在很深的禪定,卻還是能夠起來打掃、做事、說話等(不起滅定現諸儀) 。

三、 只是在做普通平凡的事情,但還是在用方法(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) 。

四、 心沒有在很深的定中,但也沒出定(心不住內亦不在外) 。

五、 雖然沒有什麼執著,但還是在認真修行(諸見不動而修三十七道品) 。

六、 雖沒有斷煩惱,但還是能夠得解脫(不斷煩惱而能涅槃) 。

       上面這些話,大概是我聽過解釋用功最為傳神,也最能貼近人心及日常生活中的一個解釋吧。

       以前在用功的時候,都會羨慕法師,身處在寺院當中,很好用方法;初用功之時,總是真的很認真在用方法,但是其實是我被文字牽著用方法。法師提到:本來沒有打坐的我,既然沒有打坐的我,何來涅槃的法?這句話實在是一整個打破過去我所追求、自認為的規則,那就是:『什麼』叫做用功?用功是『…………』。

       其實,現在要我寫出什麼叫做用功,什麼叫做用方法,我保證把全世界所有的樹木都砍完了,還是依然寫不完什麼是用功,什麼是用方法?我可以從擠痘痘、挖鼻屎、上廁所也可以寫出什麼是用功,從神經的細節都完整寫出來,可是,我的心是自在的嗎?還是我的心其實更累了,然後又把佛法給誤解了?

       所以法師說,直心很重要。一個問題,只用幾個字解決就能囊括一切,是看祖師大德的傳記佛經中所感覺到的。那,直心是什麼?可以離四相,只是把看到的講出來,一點都沒有被任何所有一切所影響,這真的很難,因為自己已經被自己汙染太久了。

       法師說,我奶奶很直心。我奶奶是阿茲海默症患者,早已退化到只剩一個單字發音了。卻在我問奶奶說『我是誰』?奶奶卻突然說『你不知道,我怎麼會知道』?法師說,這是很直心的回答。的確,我記得我奶奶當時回答我時,我整個嚇傻了。傻的原因不是我奶奶會講話,而是『我是白癡嗎?我竟然問我奶奶這個蠢問題。我簡直比奶奶退化的更嚴重了』!

       佛法真的很奧妙。看太多,自己因有分別所以變成知識障,但是它根本從頭到尾都只講同一件事而已;講太少,我們又聽不懂,又不知道如何才能得解脫,所以佛陀才說那麼多,所以法師才做一偈子:

世尊未曾傳佛法,師父開示無一言;
法師身教示何物,同學伴侶不能陪;
唯有親身走一遭,方知聖賢不誑言; 

       以前對這句沒什麼感覺,現在再看這個句子,卻感覺以前希望能藉由佛教達到什麼境界解脫,現在覺得就是這樣而已;以前覺得佛法很難,現在卻覺得這樣簡單。你問我,怎樣簡單,我還是說不出個所以然,但是我可以很明確的知道『修行真的太重要了。如果修行可以把自己從這個大千世界救起來,如果可以讓自己處在這個花花世界卻不受任何影響,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的呢?

       因此,我的那個話頭問題,我自己找到的答案就是『再繼續用功,這就是方法』!

       每次都很期待兩個星期一次的上課,更期待本來面目快點參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