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

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



水陸法會瑜伽燄口壇果醒法師說法:主要目的,是要將施食的觀念,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的修行。

『外超渡惡鬼,內也要超渡惡鬼,超渡自己的散亂心、貪、嗔、癡』。眾生,是有形象的鬼;鬼,是無形象的人,我們可以從六度波羅蜜來著手修行超渡自己,但有一個重點,就是要去除『有能所』。

能所,是指『有能聽的你,有說法的我』,由於執著有我的存在,因此無法三輪體空,得不到智慧。

佛經上舉一個例子:從自己的左手,把自己的東西,交給自己的右手,這麼簡單的事情,但是慳吝的人卻很困難才能做到。同樣是自己的東西、自己的手,但是卻很難做到,這是由於精神、觀念上的難以改變。

 
 一般人在任何時間,都會浮出種種想法,跟自己對話。對內跟自己講話,事實上是在跟自己的經驗、記憶、與內心影像連結互動;對外則是選擇自己想要聽、想要看、想要聞等等來選擇,也就是攀緣六塵(色聲香味觸法)。
 
遇到自己討厭、折磨自己的人,第一個念頭就是想到他那討厭的嘴臉,別說要布施一個笑臉給他,就算只是夢裡想到他,都會氣到牙癢癢的。

我們都知道要布施給餓鬼,但卻沒有想要布施給家裡或周遭的惡鬼。法師開示『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』,要用禪修的方法,觀察到當影像、感覺出現時,要覺知的反問自己『這個是真正的我嗎(這是我媽媽嗎)』?

當清楚知道這個感受也不是自己、不是真的媽媽的話,那麼痛的接受範圍會擴大。真正的『媽媽』,是一顆無形無相的心。法師比喻黃金可以做成很多東西,但是本質是一樣的,外相有無量多種,但本性只有一種。情緒與影像連結在一起,就容易把假相當成真相。

然而真正的相,是無相、不生不滅的。世間所產生的相,是原本無形無相的心,因為『有能所』,所以產生種種相。佛陀曾說『世間的人都具有佛性,只因分別執著,而蓋住了自己的佛性』。

法師說,觀音菩薩所修的『耳根圓通法門』,就是要我們學習心不要向外攀緣,別將自己的心停留在任一對象上。心應該要向太陽一樣普照,太陽並沒有只照某一個人,而是無所不照的。練習不停留在某個對象上,心就不會受限制,而能照見自己的本來面目了。『先想到一個會讓自己舒服的人』,把這個舒服的感覺記住,『然後影像換到這個討厭的人,但要清楚舒服的感覺要依然存在』。


看到美的東西,就想去擁有,合意的,就產生貪心,這是惡鬼;不合意的,就產生嗔心,這是修羅;貪心、嗔心與慈悲交雜,這就是人。只要有能所,就會產生喜歡或討厭。而眾生都是在修行惡鬼及修羅,當然不管怎麼修都無法得度。

喜歡與討厭,是因為心不平等,並且把對方當成人了。因為把對方當成一個對象,因此就著相了。當喜歡一個人的時候,想到他都會開心微笑,是因為自己正在跟內心的影像互動;而想到討厭的人,所起的嗔恨心,也是自己在跟自己記憶連結。這完全是因為把對方,當成對象了,栽在這個相裡頭了。



法師說:看到『法師』在講經說法,就是煩惱的開始。聽到有人講法,不要把所聽到的法與這個人做連結;但又不要白癡的認為『沒有人在講法』,有色身的存在是一個事實,但不要把色身當做對象。在任何時間點,學習不要把對方當成對象,事實上就已經在修習禪定,因為自己的心會跟對象合而為一,而不是區隔。

修行,有很多層次;在消極的修行上,是減少貪嗔癡;在積極的修行上,則是要:

1.想著對方和我接觸,會得到什麼樣的好處(去除嗔心);進而看到對方需要什麼;要讀懂對方的心,在整體的方向下,進而調整自己應該要給什麼。

2.要有『調整的人不是我,被幫助的人不是對方』觀念,這一切的呈現,全是自己的心所顯現變化的。

舉例來說,如果有平等的心,不管法師講得多好或講的多爛,心都能夠如沐春風;講得不好起嗔心,是自己在起嗔心,跟法師無關,因為若有平等的心,內心就不會有喜歡跟討厭的分別執著。因此,要學習平等的心,首先就要先有師父的那個觀念『這個人和我接觸,會得到什麼樣的好處』。
 



 

若想要體認無我,那就必須要觀想。方法很多,除了聽法,還有默照跟話頭。默照的方法,就是要先放鬆身心、體驗呼吸、心不停留在任何一對象上。

聖嚴師父很有智慧,進入三門,就是要我們放鬆身心來體驗境教;到了二樓簡介館,就是要開始體驗呼吸;三樓祈願殿是要學習『入流亡所』,心不停留在對象上;到了六樓大殿,才能照見本來面目。

什麼是本來面目?聽到法師講法的那顆心,本來就是本來面目,但因為眾生都是有能所,用原本不生不滅的心來看萬物,因而著相了,所以會覺得萬物是有生滅。

所以,真正的超渡,是要先超渡心中的惡鬼;再來要學習觀想;一直持續不斷的觀想,就會讓自己跟記憶的互動慢慢減少,減少與記憶的互動,就不會有恨,也不會那麼喜歡;之後,清楚知道身體感覺不是你,最先從『色』開始著手,進而從『受』練習。

最後,主法法師送給信眾修行的三個層次:
1.練習平等的心,好的不喜歡、壞的不討厭。
2.不要用記憶修理自己。
3.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