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

信用的考驗



佛教從「緣起」觀點來看待身心世界。從時間上來看是因果,從空間上來看是因緣;因、緣、果不斷循環,隨緣變化,即是生命的緣起。儘管身心世界與環境是無常且不斷變化的,卻有積極的意義。因此,正確的因果、因緣觀是非常正向積極的,也就是認識自我、肯定自我、成長自我,還要把握因緣、創造因緣、隨順因緣。

人生要如何加減乘除?方丈和尚則提醒,「加」是福慧增長;「減」是少欲知足、減少惡緣;「乘」是把小小的好,變成大大的好;「除」是去除無明、消融自我。一般人常以利害、得失、是非、成敗、好壞、安危看待人生的價值,而佛法、禪法則超越哲學,須從修心、鍊心來著眼,面對順逆因緣,練習心不隨境轉,把一切人事物,當成是修福修慧的契機。

 
不讓自己起煩惱是智慧,不讓他人起煩惱是慈悲,所以鼓勵大眾凡事正面解讀、逆向思考;遇到境界,心不慌亂,保持清淨、安定,並舉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倡導的「四安、四它、四要、四感、四福」,勸請大眾遇到不如意事要以四它來面對、接受、處理、放下。與人相處、待人接物,應當盡心盡力,盡責負責,而又與慈悲智慧相應,便是廣結善緣。

聖嚴師父曾經開示,人生中所有不如意之事,逃避、怨恨不是辦法,當從因、緣、果的法則,當成是允諾與還願,以歡喜心來接受;同時配合因緣,盡力予以改善,這是信用的考驗,也是實力的考驗。

活在當下,人生才能繼續往前。調心轉念,以正向思維,珍惜當下擁有,學習以感恩心接受順逆緣,以報恩心奉獻結善緣,如此,遺憾和怨尤就能漸漸消融,帶動轉變的契機。

 ◎文:釋果東~◎本文摘自「原諒,好緣亮!」

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

端午節快樂!



粽子吃第一口時默念:願斷一切惡, 願修一切善, 誓度一切眾生。

聖嚴法師開示:凡能已 發「願斷一切惡,願修一切善,願度一切眾生」的菩提心者,便會誓願學習慈悲與智慧的菩薩行。以此可知,人人都可以成為現在的菩薩、未來的佛。

把「止惡、修善、度眾生」的菩薩行,具體落實在生活裡,就是一套與他人、與自己相處的方法。也就是說,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,常起尊重、感恩、讚歎、奉獻的慈悲心;與自己相處時,則常生起慚愧、懺悔的精進心和清淨心,你就是修學菩薩行的初發心菩薩。

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

天南香積義工快樂行



6月13日清晨8點半接引2位朋友參訪天南寺,走到橫溪橋,看到天南寺座落於山頂上,山在虛無縹緲間,朦朧之美,宛如一幅畫,鄉間田野風光映入眼簾,整排都是檳榔樹、木瓜樹、芭樂園,不計其數,真的是禪修休閒遊憩之好地方。

進入山門天南寺牌樓之後,兩旁種滿了松樹、鐵樹、榕樹、桂花、杜鵑花...等園,令人目不暇給!沿著環山道路而上,登臨可遠眺藍天碧綠的草木,大台北三峽的旖旎風光,景緻宜人!



天南寺山門旁有一條小路,兩旁不知名字的花草與楓葉,一大片油桐樹襯托著此地之美,漫步在幽靜的步道上,閒雲野鶴之心境,倘佯其間,什麼是煩惱與憂愁?早已拋到九霄雲外!自己如何尋求快樂是最重要的!



請點入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HJHXjM6r00&feature=youtu.be




3人到大寮幫忙洗公器、洗菜,看到很多位發心菩薩,主廚、行堂....等,菩薩們用禪修心法體驗,身在哪裡, 心在哪裡, 清楚放鬆,全身放鬆,工作都不累,滿心歡喜。



食輪不動法輪不轉: 一顆心,有情有義,一張口開,蓮花香,一雙手,勤作善事,歡喜自在,一輩子,香積組的義工菩薩,從挑菜、洗菜、切菜、烹煮...,用愛心做出一道道色、香、味俱全的菜餚,供養眾生。



聖嚴師父說:忙忙忙,忙得很快樂;累累累,累得很歡喜。

撿撿撿,撿得很快樂(撿菜)。

削削削,削得很歡喜(削蔬果皮)。

洗洗洗,洗得很快樂(洗菜、水果、鍋、瓢、碗盤....等)。

煮煮煮,煮得很歡喜(煮飯及菜與湯)。

刮刮刮,刮得很快樂,擦擦擦,擦得很歡喜。



感恩典座果峙法師關懷,期待下次再接引更多朋友,體驗更多不同的出坡,歡迎大家一起來喔! ~(文/圖:許梅熟)~



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

眾生平安就快樂

 
眾生平安就快樂:不為一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,當一切眾生都得到平安與快樂,你才會真正的離苦得樂。
 
聖嚴法師開示: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,人生有苦,包括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,以及五蘊熾盛等,總稱為「八苦」。

苦是人生的事實,不過正因為有苦,所以人一出生就希望追求快樂,因此達賴喇嘛曾說:「生命的目的是追尋快樂。」他採取與釋迦牟尼佛相對的角度來說,佛陀講「離苦」,他則講「得樂」,但呈現的都是人生的實相。
  
雖然說追求快樂是人的本能,但必須先釐清:我們所追求的快樂是什麼?追尋快樂 也是追尋痛苦其實人類從出生開始,最重要的不一定是追求快樂,而是滿足欲望,例如對食物、生活安全等欲望的滿足,一旦欲望得到滿足,就會產生快樂的感受。因此,「快樂」和「欲望」兩者間有絕對的關係。
  
在物質上追求快樂、滿足,應該是現代人共同的傾向,否則物質文明不會發展得那麼快。可是,在追求快樂的同時,不禁令人懷疑,我們所追求的快樂,是不是可靠?能不能維持長久?
 
適可而止的欲望,本來是無可厚非的,但是如果不合理、無止盡地追求欲望,就會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而產生各式各樣的痛苦。所以,人們表面上在追尋快樂,事實上卻也在追尋痛苦,因為所追求的快樂,都要付出痛苦的代價,而且快樂不會是永久的真實,它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,說穿了不過是一種幻影。
 
而且,享受快樂之後,又會回到痛苦的原點。所以,人生不過是從苦到樂、從樂到苦,一個永不間斷的循環而已。只是人們自我安慰,假想自己所追求的就是快樂,結果卻永遠陷於痛苦之中。

 
 修行目的,助人離苦得樂:佛教的密宗雖然特別重視「大樂思想」,但這是指修行過程中,在精神上產生的喜樂。例如修習禪定時有所謂的「禪悅」,只要能夠修到身心統一,就會有一種沒有綑綁、束縛的舒暢感,也就是「輕安」的快樂;又例如中國淨土宗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終極目的,也是以「極樂」來形容修行到最後的境界,可見修行的確可以得到快樂的結果。
 
可是,修行的目的並不單只為了自己追求快樂,而是為了幫助別人遠離痛苦、得到快樂。
 
如果僅以追求快樂做為人生的目標,很可能會變成一個享樂主義者而有所偏差,更有可能適得其反地帶來痛苦。達賴喇嘛之所以說:「生命的目的是追尋快樂。」是站在眾生的立場,迎合現代人趨樂避苦的心理,我們千萬不要誤解達賴喇嘛真正的意思。
 
因此,追求快樂只能說是一個起點,是人類共同的希望,不能誤以為追求快樂就是人生的最終目的,否則,僅追求物質生活上的快樂,帶來的結果可能就是痛苦。而且以佛教的立場而言,應該要有「不為一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」的精神,當一切眾生都得到平安與快樂時,你才會真正的離苦得樂。~(摘錄自聖嚴法師《快樂禪》~
 

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

做自己的主人翁

 
聖嚴師父開示:做自己的主人翁~如何用佛法來幫助自己?首先是將自己的角色扮演好,當自己的主人翁;其次,要當一個家庭的主人翁,把家庭照顧好;再者,當一個團體的主人翁,不論身在哪個團體,就把所參與的團體照顧好;最後,要做社會的主人翁;如果是出家人的話,那就要做娑婆世界的主人翁。什麼是「娑婆世界」?

「娑婆」的意思是「苦趣」,而苦趣在哪裡?就在我們人間,因此,人間就是「娑婆世界」,而能使人間受苦受難的人脫離苦難,即是做娑婆世界的主人翁。

到目前為止,把娑婆世界的主人翁做得最好的是誰?是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,也是娑婆世界的主人翁;他活著的時候救濟娑婆世界,往生之後,雖然肉體不存在了,但是他的法門、法義都還存在。


所謂「法門」是方法,「法義」是觀念,我們都在學習佛所指導的方法和觀念—首先做好自己個人的主人翁,然後做家庭的主人翁,接著做一個小社會、團體的主人翁,最後做一個大社會的主人翁,乃至國家的主人翁。
 


 簡單地說,當自己的主人翁,就是明辨:「什麼是需要?什麼是想要?」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太多;能要、該要的才要,不能要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,但這並不容易。譬如在百貨公司看到喜歡的東西,明明知道不能要,買不起,可是心裡還在想:「這東西很好耶!假如有錢的話,我想要買。」

首先要將做「自己主人翁」的觀念建立起來,但這是要練習的,一次一次地練習。一次失敗了,第二次再來,第二次又失敗了,第三次再來,一定要有信心和決心做好自己的主人翁。
~摘自:做自己的主人翁~我願無窮~法鼓文化~
 

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

法鼓山農禪寺梁皇寶懺




《梁皇寶懺》的內容,其實是為我們開示如何從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輪迴的凡夫,透過真誠懇切的懺悔、皈依、發願、迴向,而修行成佛的方法。禮拜《梁皇寶懺》,祝願一切眾生,將來都能夠親聞彌勒佛說法,解脫生死輪迴,究竟成佛,真可說是最慈悲、最徹底的救度。

齋  天:齋天佛事,禮拜《金光明懺齋天法儀》,禮敬供養三寶,並且持誦《金光明經.空品》、及以種種香花美味飲食,供養功德天女、諸天神眾。以感謝諸天對於法會的護持,並且祈求諸天護念與會大眾,滿足大眾的願求,進而仰仗《金光明經》及諸佛威神之力,與一切眾生,同發菩提心,究竟成佛。

這場佛事的齋天科儀,是漢傳佛教歷代祖師依據《金光明經》功德天女(又翻譯作吉祥天女)所教導的方法,編輯而成。功德天女在金光明會上宣稱,只要有人至心禮敬供養諸佛菩薩、持誦《金光明經》、並以香花及種種美味,灑散諸方供養諸天,便能得到功德天女以及諸天神眾的護念而滿足一切願求。而諸天神眾也一致強調,《金光明經》對他們而言,是無上的甘露法味,聽聞此經,不但能增益他們的體力,更能加強他們的神通力。
 
所以,與會大眾至心誦念《金光明經.空品》,可說是對諸天最殊勝的法供養。

焰口法會由來:焰口,又翻譯作面然,是餓鬼的名字。如果生前慳貪吝嗇,一毛不拔,專佔他人便宜,死後便轉生為餓鬼,這類餓鬼的食量極大,喉管卻如針孔,有了食物也難以果腹,所以飢餓之火中燒,烈焰從口而出,故名「焰口」。

瑜伽焰口,則是根據《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》而舉行的一種幫助餓鬼道眾生離苦生天的佛事。由於面然鬼王請求阿難尊者救度的因緣,於是佛陀慈悲,說了好多種神咒,例如淨業障真言、變食真言、開咽喉真言等,凡是依法誦持這些真言神咒,被召請來的餓鬼,就可仰仗佛的神通願力而飽餐一頓,之後再為他們授三昧耶密戒,以脫離鬼道的苦難,這就是瑜伽焰口的作用和目的。

因此,瑜伽焰口對於餓鬼道眾生來說,等於是無限制的放賑,所以又叫作「施食」。雖然我們的先亡親友,可能並未墮落餓鬼道,但是放焰口就相同於代他們做了放賑濟苦的功德,所以也是有用的。而在《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》中也提到,佈施放焰口法會的施主,可以因此而延壽增福。

瑜伽焰口有三大士焰口、五大士焰口,是依照主法和尚的人數而分別的。同時有三位主法和尚的焰口佛事稱作「三大士焰口」,有五位主法和尚者稱作「五大士焰口」。


 

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

一擔米養一個仇人



【聖嚴法師開示精選】我曾經幫助一個年輕人出國深造,只是單純的幫忙,並不是因為虧欠他什麼。結果他不但不感恩,反而老是埋怨我幫得不夠多。


有句話說:「一碗飯養一個恩人,一擔米養一個仇人。」意思是說,在別人肚子正餓時,你給他一碗飯吃,他會感激萬分;但是如果你給他一擔米吃,到最後不再提供時,他會反過來怨你:「都送我飯吃這麼久了,怎麼一下子就不給?真是不夠意思!」


這種情形往往會演變成恩將仇報。一個忘恩負義的人,是永遠都不會滿足的,永遠都在怨恨人。相反的,雖然一無所有,如果能對喝一口水、吃一口飯,甚至是吸一口空氣,都覺得滿意,都認為應該感謝的話,便能天天都活在快樂的世界裡。


消除怨恨最好的方法,就是感恩,沒有感恩心,或多或少都會心懷怨恨。

☆消除怨恨的最佳方法,是多從感恩的角度來看人和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