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

無念、無相、無住


無念為宗,無相為體,無住為本

常去我/文


上課筆記:

       此段話法師花了一些時間解釋意涵,而我也認為照著這樣練習,的確可以讓自己遠離情緒的俘虜。雖然在經文內容中,無念為宗是第一句,但是以行為及內心層次來說,是無相為體無念為宗無住為本。

       宗,是目的;體,是根本、基礎;本,是本性。無念為宗,並不是讓自己沒有念頭才是目的,因為沒有念頭是不可能的。不應該執著要讓任一件事情都不會產生念頭,而是不要管內外境所產生的念頭,看著念頭來來去去,不要理會它。無相為體,則是告訴我們,雖然看到了外界的景象,但是不要認為這個『相』是永遠不會改變的。無住為本,人的本性是空性,是無常,是一直都在變化的。因此法師說,練習的基礎其實是從外在,進而內在。練習無相(看到境界,不要執著)→無念(看著境界所產生的念頭來去,其實慢慢的念頭會減少)→無住(清楚了解原來一切事物的本質不是永恆的)。

       人與人之間,最容易吵架了。但是法師卻說:『人的念頭、外界的境界其實一直都在改變,請問吵架的東西到底是什麼?因為一直都在變化,根本就沒有吵架的人與事物不是嗎?』其實法師說出這樣的見解時,的確讓我嚇一大跳。是啊!原本吵架的事物在當下早已經不是原來的事物了,為什麼我要緊抓著過去的事物放在現在的這個當下呢?

       醜的東西看久不覺得醜,漂亮的東西看久了也不覺得漂亮;人的念頭無時無刻都在改變,但是卻習慣抓著過去的念頭緊緊不放。過去的傷害記憶,一直深藏在心中,只要看到相關的事件,就會想起那個傷害。以時間的觀念而言,那個傷害或許只發生了幾分鐘,或者幾十分鐘,但是受害者卻痛苦的幾十年。法師勉勵諸位菩薩,若能練習以上三句話的方法,了解念頭及一切物質的本質,其實這個傷害是會過去的。當回憶出現的時候,的確痛徹心扉,也可能產生當時的害怕反應,腦中也會浮現當時的情景。可是壓抑它,一定會造成更大的反作用力。法師解釋:當一顆氣球吹氣時,吹飽氣需要一點時間;而把氣放掉,也是需要一點時間的。若能利用這個恐懼,面對境界,不產生執著,也不編劇本;不刻意壓制,卻能看著這個回憶所帶來的傷害,進而慢慢的感覺到在一段時間後,這個傷害的作用力就會變小了。

       常常這樣的練習,這個痛苦也會慢慢的消失了,因為人是不可能永遠持續不間斷的痛苦或者生氣!聽到這裡的時候,其實內心產生很大的波動,其一,是希望自己可以鼓起勇氣勇敢面對那個記憶,希望透過這樣的方法,盡快讓自己得解脫;其二,過去的我,是認為佛教是消極的,也就是認為佛教的本質,是在教我們忍耐、再忍耐,但事實上,根本就不是。

       過去對佛法的兩大誤解:

       以前面對不合理的事情時,總是聽到別人說:『你不是信佛教的嗎?佛教不是教你要慈悲嗎?』等等。長期耳濡目染下來,一直覺得佛法總是要我們忍耐,所以我學佛總是學的很不開心。直到這次法師所開釋的六祖壇經內容,我才深深、深深的體會到法師之前常講的一句話:『學佛應該是要越學越開心,學得不開心,表示方法用錯了』。

       由以上六祖壇經的句子中,可以清楚的感覺到,它是一個積極的方法,因為它教我要面對,不要逃避;教我看著內心的波濤洶湧以及過去的記憶。我可以告訴我自己:我很痛,我害怕,但是我不要把這個痛緊緊的抓住。我可以給它一個形容詞,明白這個很痛,但我的內心可以練習不要被這種痛苦追著跑,只是靜靜的看著它。因為念頭的來去很快,因此它也會有消失的一天。即使它沒有消失,也會因為這樣的練習,讓自己的心裡對這個記憶已沒有愛恨或害怕的感覺。

       法師舉出他對於討厭的食物的練習:雖然不喜歡吃某個食物,吃下去的時候也覺得很難吃,但是就只是覺得口味不好吃,也清楚知道這個不好吃,可是內心卻不執著對它產生討厭的感覺。即使有討厭的感覺,法師也只是靜靜的看著這種感覺,慢慢的他對於這類的食物也不再感到害怕或討厭。過去我以為佛法是要教我學習不要有任何不好的念頭,但是不要有不好的念頭,簡直是不可能的,因為人的念頭實在跑得太快,因為人的本性是無常,擋都擋不住。可是利用這樣的練習方法,卻是教導我們不要對這樣的念頭起了執著,進而產生批判。雖然佛法的確教過我們不要給事物一個形容、一個比較、一個分別。但是要達到這樣的境界,的確是需要以上積極的練習方法。俗話說得好: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草繩。說的不就是緊緊抓著那種感覺不放,執著並且產生愛憎善惡好醜的正負兩面的形容詞嗎?

       所以在定慧一體此文中,說明一切禍福,是來自於無住,因為一切本質是無常。我認為,人常常都會覺得怎麼會發生這種事,有些人或許也跟我一樣認為佛法在教我們逃避,是消極的。但是在法師的講解完之後,才明白其實佛法不但讓我們看清真相,而且還教我們方法:教我們不要因為這種無常的現象而綁住自己的心了。沒有什麼可以綁住自己的念頭,練習這個方法,反而能讓自己在面對境界的時候,還可以保持清醒的用智慧處理外境,而不讓情緒牽著跑。畢竟,有很多的錯誤都是來自於情緒,不是嗎?畢竟,大家所要求的不就是『心,不隨境轉』的這個境界,不是嗎?

       第二個誤解,則是認為佛法是嚴肅的。過去在修行時,總是不苟言笑,因為想要脫離被情緒控制的枷鎖,所以盡量不要讓自己有太多的情緒反應。大家在開玩笑的時候,我笑不出來,因為覺得世界上沒有什麼好笑的,因為不就是要教我們不要被情緒牽著跑嗎?悲傷的時候,我卻都是跑第一個。所以,我壓制一切喜好念頭。以為這樣的練習是可以讓自己早日掙脫苦果,殊不知越來越苦。因為我完全誤解佛法了。

       潛意識探討說:越不想要發生的事情,其實越容易發生,所以我們要常想樂觀的念頭,因為心想事成。但六祖說明了『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,是為無念』;『若百物不思,當令念絕,即是法縛』。我覺得佛法更積極,因為它沒有教我們要壓制,因為明白這樣反而揠苗助長。我們無力壓制住因緣所生法,也控制不了業力,但是卻可以好好照顧自己的心不要執著於境界,這不是更高竿嗎?有一種兵來將擋,水來土淹的自在意境!比一直在那邊祈求老天一定要心想事成,其實內心更害怕會有不好的情況產生,反而更讓自己的心搖擺不定。還不如隨順因緣,時常保持著對於好壞境界不執著的心,才更容易心想事成呢(這是我的經驗)!佛法所說的方法才是王道呢!

       最震撼的一句話其實今日的六祖壇經課程,除了讓我明白過去我對佛法的誤解、以及知道如何練習自己不被境界所轉之外,有一句經文,著實衝擊我的心!『真如,即是念之體。念,即是真如之用。真如自性起念,非眼耳鼻舌能念。真如有性,所以起念。真如若無,眼耳色聲當時即壞』這段話。

       法師說:『空性,是念頭的根源。所有的念頭,都是根源於佛性的。若是沒有空性的話,就會像個死人一樣。死人也是有嘴巴,但是無法說話;死人也是有眼睛,但是無法看到任何事物……』。當時聽到這句話,我的震撼到現在還記得。因為我當時想的是:『既然所有念頭是來自於佛性的話,那為何會有不好的念頭?佛性不是清靜自在,有菩提心的境界嗎?這麼好的境界,為何會產生不好的念頭?既然是空,為何會有念頭?那空性所說的無常是什麼?』這幾天,一直在自問自答。六祖壇經說:佛向性中作,莫向身外求。所以佛才說,每個人其實都是具有佛性的。因為每個人都有念頭,沒有念頭就會像死人一樣。那既然人都是具有佛性的,為何我總是有不好的念頭?這個世界怎麼會有這麼多的社會案件?

       『萬法唯識,一切唯心造』,似乎可以解決這個問題。只是我依然不懂,我已明白每個人是有佛性的,也明白一切事物的本質是無常的,可是為何自己還是會被綁住?所以念頭的源頭的那個佛性,到底是什麼?為什麼佛陀可以成佛,而我卻還再被自己的心給綁住?再怎麼樣提不起生死心來參話頭,也會因為法師所解釋的這段經文中,提起了想要知道的心。因為,我是一個有佛性的人,可是我竟然不知道佛性是什麼?反而被外界的境界所左右,依然找不到自己!這不就跟吃過番薯可是卻不知道番薯長在地底下一樣的離譜嗎?

       此次的上課,讓我非常珍惜日後的每一次課程,因為我知道有一天一定會找到答案。而之前誤解佛法是消極的我,能夠對佛法有了正知見,這個難得的因緣,也促使我寫下這次的心得筆記。


2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阿彌陀佛!
很感恩常去我菩薩的法布施,
受益良多!
其中有一句話,
就是萬法唯識,它是什麼意思?
可以請您幫忙解答嗎?

感恩合十

匿名 提到...

"傷害或許只發生了幾分鐘,或者幾十分鐘,但是受害者卻痛苦的幾十年。"常去我菩薩的筆記實在太精彩了!我終於了解-長期以來自以為的"傷害",其實是自己把它深植在心中,一直用嗔恚心去灌溉它!....感恩!果介合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