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

聖嚴書院福田班--海山班開始招生



聖嚴書院福田班--海山班開始招生囉!!


線上報名:http://web.ddm.org.tw/main/news_in.aspx?

chapid=85&modid=420&nid=6263




歡迎大家一起來擊法鼓、種福田、做義工!!


歡迎大家幫忙轉載分享開班訊息,讓更多人加入我們的行列~


為社會、為人間注入一股心的希望!

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

心靈環保SRE宣講關懷

  
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傳燈院監院常願法師38日晚間到海山辦事處關懷,宣講心靈環保SRE第二站開跑了 ,法鼓山於5811點起,在國父紀念館舉辦 心靈環保StopRelaxEnjoy禪修活動, 除了延續往年的八式動禪、行禪、浴佛禪、鈔經祝福外,舉辦生活禪體驗項目,禪修心樂園、慢活心舞動、鐘生幸福...等,法青將帶領禪眾"舞動幸福~純真覺醒"、快樂心朋友,讓母親節成為心靈環保日,並邀請所有參與者一起「停十秒」,體驗身在哪裡,心在哪哩,清楚放鬆,全身放鬆。



法師以幽默風趣的方式發問大家,什麼是心靈環保?就是任何狀況下,都要照顧好自己的心,保持內心的平穩與安定,就是心靈環保。

法師以師父提倡的心靈環保為主軸的四種環保、心五四、心六倫等實踐方法來詮釋SRE



為了要完成以心靈環保為首的四種環保運動,用四安、四它、四要、四感、四福等五種方法的「心五四」,將佛法生活化,從觀念的改變做起,人人做好心靈環保。
四安:提昇人品的主張──安心、安身、安家、安業。四它:解決困境的主張──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。
四要:安定人心的主張──需要、想要、能要、該要。
四感:與人相處的主張──感恩、感謝、感化、感動。 四福:增進福祉的主張──知福、惜福、培福、種福 



心六倫:家庭、生活、校園、自然、職場、族群等六種範疇的倫理內涵,作為「心靈環保」為其核心價值的根源。

心靈環保 SRE什麼是「SRE這是代表什麼意思呢?
原來這是三個英文字的縮寫,Stop>Relax>Enjoy」停、放鬆、享受,各取第一個字母成為簡寫「SRE」中間又為什麼是箭頭呢?因為~停一下,就會清楚;停一下,也才能放鬆;停一下,更能享受這種幸福!

凡事先『停10秒』覺照自己的身心狀況;健康是從心出發,自求心安就有平安,關懷他人就有幸福,安己安人,世界和平。要如何隨時保持內心的平衡和安定;禪修是最快最直接使自己身心放鬆的方法。



今年主題:平安、健康、幸福、快樂! 托水缽浴佛,感謝親恩、佛恩、眾­生恩及大地恩,為臺灣祈福、為世界祈福。期待接引全民信眾一起來參與,弘揚心靈環保SRE的理念,心靈環保不是口號,不是名詞,而是可以成為動詞,讓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停10秒開始,回收心靈的垃圾,再生健康心靈!人人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。



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

北四轄區悅眾禪二

天南寺3月4~6日舉行北四轄區悅眾禪二,5~6日總護常哲法師早上5:30帶領禪眾在選佛場前作八式動禪,體驗身在哪裡、心在那裡、清楚放鬆、全身放鬆。之後在禪堂拜佛、打坐,分享打坐在心理上有助於培養定力、專注目標和掌握自己,頭腦如何放空?
最期待的是戶外經行,經行的方法是右手握虛拳,左手手掌抱住右手,置於前腰之前。慢步經行時,每一步都盡量的慢,一腳跨出,先將腳尖著地,再慢慢將腳掌、腳跟放下,平常每跨一步,大約半個腳掌至三分之二腳掌的長度,也可視情況調整。經行時要清清楚楚的感覺每一步的跨出、著地及換腳的感覺,尤其要把注意力落定在腳尖、腳掌、腳跟著地的每一瞬間。打赤腳踩在草坪上體驗,與大地為伍,頭腦放空,專注在每一步,是否好好走路。
除了動作之外,經行時的調息、調心方法,均與打坐時相同。基本上從頭到腳,全身的每個部位,都要盡量完全的放鬆,頭頂天、收下顎、縮小腹、腰背挺直、眼睛微閉、自然的向下前方看,面帶喜悅的微笑。 腳雖是踩在草坪地上,因是腳尖先著地,重心在腳掌前端,因此感覺地是柔軟的,如是腳後跟先著地,便會感到地是硬的。當腳掌完全著地時,會感覺到地有一股吸引力,地就像一塊大磁石,把這只像一小塊鐵一樣的腳吸住,每一腳踩下去,均被穩穩地吸住,無論身體無何搖晃,都不會影響腳步。提起腳時則感覺仍有吸力,因此僅能慢慢移動抬起,再換另一腳踩下去,兩隻腳都應是很穩定的。 



一方面注意重心,一方面注意動作,注意動作的感覺從小腿到腳尖,每一個移動,都感覺得清清楚楚。此時聽不到四周的聲音,那跟自己無關;看不到周邊的景物,景物也跟自己無關。只是專心注意在兩腿兩腳的每一個動作。這是在鍛煉心的忍耐性、穩定性和意志力。  

立禪的姿勢,上半身與打坐相同,雙手自然下垂,雙手握虛拳,手指自然輕鬆彎曲,大拇指輕輕扣住食指和中指,不宜用力,此式是讓指尖之氣,能相互交流不外洩,但不要為了做好這個姿勢而變得緊張。兩腳打開與肩同寬,膝蓋微彎,把重心平均放在雙腳的腳掌上,不要把身體重心集中在腳跟上,其用意在於可讓我們的上半身較為舒緩不緊張,且重心較穩。此時除膝蓋、小腿及腳掌,需稍微用力之外,身體其他部分,盡量地放鬆。



分享師父對悅眾開示影片:師父希望大家把法鼓山的理念應用於日常生活中,介紹推廣給每一個人。當我們修學佛法開始信仰之後,要發菩提心,信、願、行,每天發四弘誓願,提起願心。修學佛法、弘揚佛法、護持佛法。師父一生苦學的經歷、在佛法修持上的成就,及以大悲願心開創法鼓山,推動「提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」的理念。期望大家一起推動,自利利人。 師父說明悅眾本來是僧眾職務的名稱,悅眾就是在於自己能知慚愧,有過當改,奉獻自己的心力,為他人做服務,更重要的是幫助大家都能學佛修行。

法鼓山的每一個人,都是敲響佛法的鼓手,而悅眾更是鼓手中的鼓手,所以,能護持、帶動別人學佛的人就是悅眾。悅眾更是以智慧、慈悲、恭敬心來奉獻自己,讓別人生歡喜心、獲得利益,因此,悅眾並非領導人指揮別人做事,更不是英雄、豪傑,而是讓大家歡喜共同一條心的做共同的事。 禪修首先要把握「放鬆身心」的原則,然後再求「放下身心」,要以禪修來安定自己的心,藉由佛法的轉變,人生觀也會改變,而能隨時回到無常觀、感受無我。


師父叮嚀大家:若能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佛法,縱使只是一個念頭與佛法的慈悲、智慧相應,當下所見者,即是人間淨土。若能念念與慈悲、智慧相應,即念念見到人間淨土;若人人皆能生活在佛法的慈悲與智慧中,則當下人人即生活在人間淨土。一念清淨,一念淨土。念念清淨,念念淨土。


三法印是: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。
1.諸行無常:從佛的角度來看,諸行是無常的。「行」主要指的是心理現象,心理現象不是永恆不變的,而是無常的,只是一點一點的在生滅而已。 2.諸法無我:諸法是包括所有一切的法,五蘊裡只有心法及色法,但色、心二法包涵了無限的法,也就是精神的與物質的。一切精神和物質的現象,全部都是無我,實際上就是空。 3.涅槃寂靜:能夠實證「諸行無常」、「諸法無我」,就能從煩惱的生滅而得寂滅,生滅滅已,是為寂滅。

師父教給各位一個呼吸的方法:吸氣時觀想非常的清涼舒暢,好像因為吸一口氣,把體內濁氣都排了出去;呼氣時把身體感受到的重量、負擔──身體的重量和頭腦的負擔,都隨著呼氣而排了出去。 練習把身體放鬆、頭腦放鬆、眼球放鬆,身體每一部位都放鬆,然後注意呼吸,感覺從鼻尖出入的呼吸很舒暢、很舒服。 把壓力、負擔全部呼出:吸氣時不要注意吸的氣到了那裡,只要想像吸進去的氣,把身體的每一個毛孔像窗子般打開,體內所有的廢氣全因吸氣換掉。
呼氣時則慢慢呼出,把身上所有的負擔、壓力、感覺,全部隨著呼氣而排得乾乾淨淨,就像把倉庫裡所有陳年霉貨,清理得乾乾淨淨。
然後漸漸覺得身體虛虛渺渺,不像是一個有阻礙東西,而是四通八達、舒舒暢暢,呼吸就像和煦的微風穿透身體一樣,非常溫柔明淨輕鬆。這時候因為身體沒有負擔,頭腦也沒有壓力,所以非常舒暢安定而喜悅,一種淡淡的、輕輕的喜悅。 再運用三個原則:觀──運用方法,照──知道正在運用方法,提──發覺到離開方法時,立即輕鬆地回到方法上。


行、住、坐、臥皆是禪,這2天中學到的經驗是,當快步經行時,不但要勤,且動得俐落;慢步經行時,不僅要慢,且慢如蝸牛。人生正是如此,順境來時如快步經行,痛快無比。逆境到時,卻彷如蝸牛爬行,漫漫長路無止盡。但無論順逆都不要忘了要如師父所說的:「腳踏實地,步步為營。」


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

覺察自己的偏執



聖嚴法師~人生在世,總有許多煩惱。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斷除煩惱,怎麼做呢?方法很多。當我們追究煩惱的根源時,會發現有一種煩惱,是來自於自己主觀的立場,不能得到外在環境或周圍的人認同。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接納,甚至能控制別人;卻很少有人會心甘情願接受別人的意見,更甭提受到別人的控制了。如此,人與人、人與環境之間的衝突、矛盾就來了。

佛陀在楞嚴會上對大眾說法時,曾經舉起自己的手來問阿難說:「阿難!你看我的手是正的還是倒的?」阿難自恃多聞,被佛陀連番訓斥幾次之後,再也不敢逞強,只得含糊應答說:「世間一般人都認為手指向下就是倒;我也不知道究竟如何為正?如何為倒?」



佛陀就說了:「手臂就是手臂,那有一定的正或倒?只是世間的人一定要執著上豎為正,下垂為倒,這是執迷不悟的看法。

所以,以佛的眼光來看,世間所見的許多價值標準,都是人的執著妄想,是非善惡,本來沒有絕對的標準。一個人從某個角度看是大壞蛋,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也可能是個大好人。

這些標準都是人定出來的,未必放諸四海而皆準。我們如果不能覺察自己的偏執,就會被自己的好惡所蒙蔽,也就會理直氣壯的拿著自己所執著的價值標準,去衡量外在環境。合乎自己的標準,就起了貪愛心,不合標準,就起了厭惡心,這個分別心,就是煩惱的根源。


其實,外在的境界根本是一樣的,就像佛陀的手臂,非正非倒;可是,不同的人來看,就有不同的評價和反應。我們若能時時反省自己的偏執,在待人處事上,就會比較圓融了。
因此,佛法教導我們時時觀察自己微細的念頭,不要被自己蒙蔽,不論外在的境界如何變化,情緒都不會受到牽動,那麼,就可以斷除煩惱了。 ---本文摘自《 人行道》

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

做自己的主人



聖嚴法師說:「人的心境,往往會因為受到環境的誘惑、刺激而產生情緒的波動,輕者覺得困擾,重者喪失自主的能力

禪修,就是要練習隨時都能夠做自己的主人。既不受外面好壞環境影響,也不受內在煩惱起伏困擾。如果能夠經常使自己保持平穩的心態,在任何事情、狀況發生的時候,都能保持心情的安寧、平定,就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和危險




佛法教我們學習佛陀的精神,憑著願力,讓我們在眾生世界裡,時刻奉獻自己,成就他人。不管自己所得的利益多少,只在乎眾生是否受益。於整個利他的過程中得到圓滿的同時,自己亦達到解脫的境界。」

聖嚴法師還說:「生命的意義是珍惜生命和時間,做自利利人的事,同時能夠找到人生的方向,這個方向是在苦難之中,為社會、人群做奉獻和服務。」